栏目导航
强迫症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强迫症康复中心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缩写:OCD),属于神经症的一种。此患者会陷入一种毫无意义、且令人沮丧的重复的想法与行为当中,一直渴望却无法摆脱它。强迫症会使患者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抱着怀疑、否定、不信任、自暴自弃的态度面对生活,摧毁其意志。最终使其达到依赖、逃避的目的,并伴随社会功能的严重退化。强迫症是精神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3%。


强迫症的表现可以从轻微到严重,假使症状严重而不治疗,可能摧毁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或在学校的表现,甚至连在家中的日常生活都出现问题。最常见到的是重复而过度的清洁与检查行为,有的患者已经开始害怕重复行为的执行,为了逃避进而引发对于特定脏污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例如,手上的油污会引发大脑回路上产生清洁的欲望,正常的大脑会在执行完清除后,神经回路的活性降低,欲望达到,进而结束动作。但是对强迫症患者来说,在清洁后却得不到该有的神经回馈,进而被欲望控制,不断重复清洁动作。

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的完美主义和无法容忍不确定性、不可控和危险性的消极信念对强迫症状有正向预测作用。强迫症患者的强迫症状与强迫信念、元认知密切相关,其中完美主义和无法容忍不确定性的信念、不可控和危险性的消极信念越多,强迫症状越严重。

一、强迫症的认知模型

强迫症的认知模型认为特定类型的功能失调信念即强迫信念,是导致强迫症形成的关键因素。

在这个模型中,思维的过度重要性、思维控制的必要性、威胁的过高评估、完美主义以及无法容忍不确定性的强迫信念对强迫症的发生和持续有重要影响。


二、强迫行为与强迫观念

强迫症包含两个成分: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

1.强迫行为——对强迫观念的反应,包括固定仪式(如洗手、检查)或心理活动(如数数、默默重复某个词语)。强迫行为的目的是避免和减少焦虑,逃避恐惧的事件或情境。


例如:

1)检查狂--不断的检查,以阻止 “灾难”发生。通常,他们会检查炉子或者是电器来防止火灾,检查门窗来阻止盗窃,检查自己的工作来避免出现纰漏而遭到批评。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会先检查一遍,但又会马上怀疑自己是否检查好了,于是又会再检查一遍。,这样不断的检查,疑惑,然后又再一次检查,周而复始,无休无止。

2)重复狂--不断重复某些行为。一旦一个可怕的念头进入他们的脑海,他们就有种冲动,想通过重复某些行为来阻止这些念头变为现实。正如检查狂一样,重复狂的目的也是阻止灾难的发生,但是,与检查狂不同的是,重复狂不能将忧虑和强迫性行为有逻辑地联系起来。事实上,他们的脑海中常冒出一些古怪的念头,比如说为了阻止配偶的死亡,他们会不断地穿衣服脱衣服,直到这个死亡的想法从他们的脑海中彻底消失。

3)整理狂--要求周围所有的东西都要按照固定的方式来摆放,比如,他们会要求物体摆放要对称,铺床要铺得完美无瑕,不能有一丝的褶皱。或者,他们可能把日常服用的维他命摆成特殊的造型放在厨房的柜台上,每当他们拿走一片时就会重新设计造型。整理狂花很多时间来保证所有东西都各就各位,秩序稍有打乱,他们就会立刻注意到。如果别人重新放置了他们的东西,他们就会变得非常沮丧。一般情况下整理狂不会担心可能的“灾难”。但他们会因为东西没有“完美”的摆放而耿耿于怀。

4)收集狂--收集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觉得自己离不开这些东西。收藏狂可能会走在大街上,收集一些小纸片,把他们放在家中,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小纸片将来可能会派上用场。在其他人看来,这些小纸片或许毫无用处,但收藏狂却觉得它们价值连城。有些人收集了十几年的报纸,就是害怕其中的一篇文章可能会在将来派上用场。有时,收藏狂本人的房子甚至会被收藏品占满,还需要去租借其他的空间来摆放这些“藏品”。

2.强迫观念——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入意识的冲动。具有强迫观念的人常常能够意识到这种观念是不合理的、过分的和不合时宜的。

有强迫性行为的人脑海中常会萦绕着重复的想法或是影像,这就是所谓的思想性强迫症,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抵制那些引起他们焦虑的想法和影像。表面看来,思想强迫症患者和那些纯粹的强迫症患者有些相似。但是纯粹的强迫症会引起焦虑和痛苦,而思想强迫症患者通过思想上的强迫性想法能减弱强迫症的痛苦。思想强迫症的模式与重复狂的模式相似,但是前者主要是有一些重复性的想法而不会有重复性的行为。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祈祷,重复一些词语或者短语,然后数数。以数字强迫为例。患者往往做某些事情要做到一定的数字,常见的如8,感觉8比较吉利,或者要买一件东西不能出现心理面不喜欢的数字,常见的如4,很多朋友觉得这个数字不吉利,所以做事情的时候尽量避免这个数字,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多的烦恼。

三、强迫症的类型

1)强迫怀疑:患者对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反复产生怀疑,既而产生强迫性检查行为。如出门后怀疑是否关好门窗、写信是否写错地址等,为此而反复不断检查。

2)强迫性穷思竭虑:患者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自然现象反复思索,追根溯源,明知毫无意义,但无法控制,其思维经常纠缠在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问题上而不能摆脱,绞尽脑汁的思考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在考试时我一定得把答案写在给出的空里”,“勾股定理里面不会藏着什么陷阱吧”,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焦虑。

3)强迫联想:患者脑子里出现听到或看到某一观念或某一句话,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另一个观念或词句。


4)强迫记数:病人对一定形状的物品进行强迫性记数,虽自知无此必要但不能自控。

5)强迫情绪:指病人对某些事物担心或恶心,明知不对,却无力自拔。如担心自己会伤害人,会说错话或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或担心自己受到细菌污染等。

6)强迫意向:强迫症的表现患者反复体验到,想要做某种违背自己意愿的动作或行为的强烈内心冲动。尽管病人明知这是荒谬的想法,自己也不会如此做,但却无法摆脱这种内心冲动。如抱着孩子走在河边,出现将小孩扔进河里的意向等。

四、强迫症的起因

1)遗传因素

强迫症与遗传的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强迫症患者的父母、同胞、子女具有较高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

2)神经生物学因素

强迫症的发病与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失衡有关,主要表现为5-羟色胺系统功能的紊乱。

3)人格因素

研究发现,约2/3的强迫症患者病前就有强迫性人格,通常表现为:做事要求完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固执且灵活性差。

4)原生家庭

过早的规则教育让孩子认为自己被控制,孩子被迫接受控制和顺从。可是被控制的感受,可能会成为引起强迫症重要的潜在因素。

一些研究表明父母如果过于严厉和专制,制定很多家中规矩,并且不注重培养孩子。在这样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易于形成强迫症症状。一些研究者也认为父母的过度保护和过度的干涉也是孩子形成强迫症的风险因素之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都会形成强迫症。一些研究者也将注意力关注在家庭成员表达情绪上,表达情绪是指家庭成员间在沟通中情感和态度卷入。高表达情绪则意味着情感的过度卷入(表现出过度的情绪化,或表现出过度自我牺牲),批评(做出消极的评价)和敌意,这三个特点在患有强迫症的人群的家庭中是比较常见的。

强迫症会影响家庭功能,但是家庭功能又影响着强迫症的形成和维持,尤其是家庭成员在如何回应家庭成员的强迫症的症状和行为上。而且研究者还观察到有成员患有强迫症的家庭中,家庭成员间沟通是单一的两两沟通,这是与其他家庭不同的。两两沟通的意思就是,比如父母之间有沟通,母亲和儿子之间有沟通,但是父亲和儿子就很少沟通。相对来讲,患有强迫症的那些孩子的父母更少参与到积极的问题解决,也较少鼓励孩子独立,对于孩子能力方面也表现出较低的自信心。关于家庭与强迫症之间关系还需要更多临床研究,目前这一方面也只是在初步阶段。

5)心理动力学学派认为,当一个儿童害怕自己内心的冲动,并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去减轻内心焦虑时,就产生了焦虑症,一直被认为是焦虑症这一大类中的强迫症也是如此。依据心理动力学派观点,强迫症与其他焦虑症区别在于这种与内心焦虑的对抗并没有被掩藏在潜意识中,而是外显成为想法和行为。这种内心的冲动成为强迫性的观念,而内心的防御机制则表现成为对抗性观念或者是强迫性行为。比如,一个女孩老是想到妈妈伤痕累累地躺在床上,为了对抗这种想法于是重复性地检查家里的门窗。依据心理动力学派,三种心理防御机制在强迫症患者中比较常见的:隔离、仪式抵消和反向。使用隔离这一机制的人会将这些不合理的念头从自身身上脱离,然后认为它们是外界的干扰。使用仪式抵消这一防御机制的人则表现出对内心不合理念头的持续去除,比如会反复洗手等清洁行为。而使用反向的人则会表现出相反的生活风格或态度来对抗内心的不合理冲动。比如一个人会表现出过分的善良和友好来对抗内心不可接受的攻击性冲动。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依德认为,强迫症源于肛门期,他认为一些儿童在这个阶段因为不愉快的如厕训练,而体验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耻。而其他心理动力学学家如艾瑞克森,沙利文和霍妮则认为这种愤怒来自于不安全感。不管怎样,这些儿童重复地感到内心想要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冲动,但是内心也认识到这些冲动必须被抑制。如果这种矛盾一直存在,最终可能导致强迫症。

6)行为学家认为,人们基于冲动的行为发生的概率是非常随机的。在一个害怕的情境中,人们碰巧去洗手或者穿成特定的方式。当威胁消除,他们于是就将这种威胁的解除与这个特定的行为相关联。当重复这种偶然性关联之后,他们开始相信这个行为可以带来好运,扭转逆势,于是就开始在相似的情境中一再重复这个行为。这个仪式性的行为就成为一种避免和减少内心焦虑的有效方法。

7)认知观点认知学家认为每个人都会有重复性的,不合理的和侵入性念头。比如,任何人都会想到要伤害他人,或者感觉到被病菌感染,但是大部分人摒弃或无视了这些想法。而那些形成强迫症的人们则通常因为这些念头而自责,并预料将有坏事发生。为了避免这种消极的结果,他们开始设法让这些想法抵消掉,那些观念或行为则成为做出弥补的一些方式。抵消性行为可能包括从他人那里寻求特别的保证,刻意去想那些好的想法,洗手,或者反复检查潜在的危险。当一个抵消性行为带来短暂不适情绪的降低时,它就很可能被强化而且被重复。最终这些被经常性使用的抵消性观念就成为了强迫性观念,这些被经常性使用的抵消性行为就成为了强迫性行为。与此同时,这些人也就愈发确信自己的那些不愉快的侵入性想法是危险的。当一个人对这些想法的害怕增强时,这些想法也就更频繁地出现,这些危险想法也就成为了强迫性思维。

五、强迫症的治疗

1)药物治疗

强迫症属于疗效和预后相对较差的一类障碍。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一般用五羟色胺受体重摄取抑制剂来治疗强迫症,发现一部分患者疗效好,但同时有大约40%—60%的患者对此无效。目前大部分研究显示强迫症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各种治疗的目标是病理症状消失,即达到临床痊愈的程度,而非症状部分改善。


2)心理治疗

CBT技术——认知治疗师关注强迫症的认知过程,他们会指出对于这些不合理想法的错误解释,过度的责任感以及抵消性行为导致并维持了强迫症患者的症状。治疗师然后引导来访者确认,挑战和改变他们的扭曲认知。研究表明这种认知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强迫观念和行为的次数,以及对社会功能的一些损害。CBT中的暴露和仪式行为阻止治疗是目前临床实证最为支持的一个治疗技术。暴露和仪式行为阻止治疗(简称ERP)是1966年精神病学家维克托•梅耶所提出的,这种技术的治疗是比较痛苦的。在治疗中会让患者去对质内心的那些强迫性思维,画面,物体或者情景,直接面对内心产生的焦虑,然后决定并克制住自己不去做出这些行为。然后会让来访者一直重复这个过程直至感觉不到焦虑。比如:不祷告十次,家人就会生病死亡。强迫不去祷告,然后家人依然安然无恙。ERP是通过说服患者的大脑,就算这些行为不去做,依然没有坏事发生。通过直面你的焦虑和恐惧,让内心变得足够强大,然后去应对这些想法。

接纳与承诺疗法(ACT)——接纳那些我们认为是“坏的”的念头。由于情景记忆,情绪等原因,我们的大脑会飘过很多念头,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这些念头都是很正常和自然的,而且只是一瞬间念头而已。接纳与承诺疗法就会让你认识到:接纳并不去控制自己的念头是很重要的,然后你可以控制你对待这个想法的一些反应。比如对污染的恐惧,通过使用ACT来治疗强迫症时,你应该像一个学生或者自然科学家一样静静地观察自己内心的体验。想象瞬间接触到了所一直害怕的那些污染物,思绪,感受和身体立刻开始在大脑中呈现非常多的信息,大脑立马开始接受大量的信息,如果你很认真地对待这些信息,他们都会让你非常的不舒服。首先,可以感受被认为已经被感染的部分身体。如果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部分身体上,因为过度关注,会开始有一些身体反应。比如,感觉到自己的手开始脏了。

正念技术——建议静静地坐那儿去感受这种感觉,而不是立马将如手很脏的这种感觉付诸于行动。试图处理这种感觉只会在大脑中强化这种行为反应。通过静静地感受这种感觉,就会给大脑传递一个信息,这个感觉只是一个和其他感觉一样的体验而已,并不需要给予太多的关注。强迫症患者会使用特定的顺序去清洁自己的身体。那现在就不再按照之前仪式性的顺序,而以一种杂乱无章的顺序来清洁,静静地感受肥皂划过你的皮肤,它的味道,产生的泡沫在你皮肤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然后感受水轻轻地带着声音滑过自己的皮肤,冲走泡沫,水是凉的,还是温的。仔细地感受每一时刻清洁时身体的这些愉快体验。

森田疗法——由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1874-1938)创立。强调患者对症状“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在治疗过程中,要求患者对症状采取“全面接纳”的态度,先面对现实,不强求改变。强迫症是纸老虎,我们若强烈地对抗反而会给它力量,当我们不去理会时,它就没有那么大的影响,接受它,把它当作是身体的一部分。学会带着症状去生活,也就是说自己已经能够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么强迫症的症状表现对自己的影响就很小,学会带着这一些症状表现去工作、学习、与人交往,而不是力图完全消除强迫症,因为越是想要消除强迫症,有可能会越加强强迫症的问题,反而越强化强迫症。

 

治疗强迫症的疗法有很多,其中催眠疗法、脱敏疗法、暴露疗法等均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