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我到底要不要躺平? | 类别: | 最新资讯 |
详细介绍: | |||
最近,网上关于“躺平”一词的讨论很火。它是指因为社会压力太大,价值得不到体现,于是选择低欲望、低追求的一种方式。 而在“三胎”政策落地后,关于“躺平”的热议更是冲上热搜,很多人义愤填膺,高声疾呼:坚决躺平不生育,绝不做资本家的“韭菜”!然而这些高声疾呼的人,却有不少人“口嫌体正直”,一边喊着要“躺平”,另一边却在加班加点,卖力工作。 为什么他们的言行会如此矛盾?他们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你真的想躺平吗? 一方面,这些人高喊着要“躺平”不做韭菜;另一方面,在工作上他们又积极认真又上进。 其实这说明他们的“自我”是向上的,并非真的想做一条踏踏实实的“咸鱼”。 而原本这些厌恶加班,痛恨工作的感觉,或许并非来自“自我”。 相反,可能正是因为你的“自我”被某些东西在压抑着、阻碍着。 才使你被动地产生想“躺平”当“咸鱼”的想法。 是什么驱使着你想躺平? 开始讲之前,我们需要引入一个理论。 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组成人格的各部分经常发生冲突。 比如: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部分的自己想做某件事,另一部分的自己想做另外一件事。 弗洛伊德因此创立了人格的结构模型,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一、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刚出生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即“真实自我”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只关心如何满足个人需要,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属于人格结构的生物成分。 比如:婴儿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去拿,无论这个东西属于谁。 2.然而现实生活中,想要的东西并不会全部得到,因此本我会通过愿望实现来满足自身需要。 比如:婴儿肚子饿了,周围没有食物,本我就会开始想象食物,以暂时满足自己的需要。 3.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完全隐藏于无意识中,大部分的本我冲动与性和攻击有关。事实上,人们常常无法察觉到本我。 二、自我 在生命的初期,随着婴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格结构的第二部分---自我,开始发展起来。 1.自我遵循现实原则,通过考虑情境现实性,控制本我盲目的冲动,调节本能与环境的关系,负责本我、超我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属于人格结构的心理成分。 2.现实中,由于本我的冲动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因此会对自我构成威胁。自我的任务是将本我的冲动控制在无意识当中。 3.自我不仅仅控制本我的冲动,还会以考虑后果的方式,尝试着满足本我的需要,以减轻本我需要没有被满足的紧张感。 比如:小的时候,婴儿通过到父母的碗里抓取食物来减轻紧张状态。逐渐长大后,他们懂得了社会的规定和约束,虽然饿的时候本我的冲动会驱使他去获取食物,然而自我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当的。 三、超我 从儿童5岁左右,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 1.超我代表社会的理想、价值观,尤其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对个体行为的好坏与善恶有着道德规范的限制,通过抑制本我的冲动,说服自我以合乎道德方式来取代现实的目标,属于人格结构的社会成分。 比如:你在朋友家的桌子上看到了五元钱,本我的冲动会想要占为己有;自我会意识到这样做可能产生的后果,但会试图寻找拿走钱不被人发现的办法;当你想到了不被人发现的办法,超我将以偷钱违反道德原则的罪恶感,来禁止这一行为,如果拿走了钱,事后你可能会不安心,睡不好觉等等。 因此,也有人把超我直接称为良心。 2.超我代表着奖惩。不仅对人的行为进行惩罚、使人形成内疚感和自卑感,也会对合乎道德的行为提供奖励、使人形成自尊和骄傲感。 3.如果因为教养方式的错误,导致一个孩子没有充分建立起超我,那么成年以后他就会缺乏对偷窃和撒谎等行为的内控机制。 4.有些人的超我过于强大、过于遵循道德原则,将会面临着难以实现的完美标准,进而不断体验到道德焦虑,如羞愧感和罪恶感。 四、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关系 1.心理能量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心理能量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的分配,决定了人格的动态性。 2.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其中一个获得了主要能量,另外两个就要失去一定的能量。 3.健康人的心智中,强大的自我不允许本我或超我掌管人格,因此三者的斗争永不停止。我们每个人意识下的某个部分,永远存在着放纵自我、考虑现实、遵循道德标准三者的紧张状态。 讲完了理论,我们回到问题本身。我们时常会认为,自己拖延、懒惰、熬夜,想躺平,当一条固执的“咸鱼”,都是因为自己不够自律。 于是,我们想尽办法约束和鞭策自己,试图让自己变得不那么懒惰。 但其实,这是“自我”无法协调好“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这些想“躺平”的人的工作—— 到一家公司上班,原本是希望通过努力工作获取高薪,同时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己。 这是“超我”的目标,即是“自我实现”。 但是完成重复的工作、照顾棘手的客户、应付严厉的上司,同时面对低廉的薪酬。这些都不在他们的设想当中。 在一切都是别人安排的标准下,他们会很容易感觉自体感和意义感的缺失。 即“自我”协调“超我”、“本我”两者失败。 他们的“超我”为了对抗这种缺失,就会把这种矛盾,通过“本我”放大。 于是,他们在面对上司的谈话和任务时,就会不由自主地选择逃避和拖延甚至对抗。所以“躺平”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对抗方式应运而生。 明白了这个问题之后,再来回归你的问题:如何才能让自己心甘情愿地努力起来呢? 累了,就允许自己躺平。 其实,我们不一定要在努力工作和咸鱼躺平之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 就像一杯水,除了“空杯”或“倒满”,我们还是有很多可以斟酌的选项。 最重要的,是我们在两者之间找到让“自我”最舒适的位置。 当你认真工作以后,回到家里懒洋洋地躺着,刷刷手机,给自己歇息的机会。 不意味着你白天努力的成果就是白费的,也不代表你的歇息是徒劳的。 当你允许自己累了躺平,才能减少“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对抗。 这时,你的精力才能从“对抗控制”回归到“自我实现”,去心甘情愿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最后。 大多数人想要“躺平”,不是真的堕落,而是“本我”为了对抗“超我”带来的焦虑。 原本,100分是你兢兢业业、心甘情愿的追求和结果,这是自律带来的主动价值。 但因为“超我”,你不得不多做一点,多冲刺一下,被迫地把工作做到150分,甚至200分。 可是,这也使得大部分人处于内耗的状态,最终被动“咸鱼”、走向“躺平”。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与其被动冲刺,不妨学着一点点地捍卫自己的“真实自我”。协调好“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 只有保护好自己的动力和追求,适当让自己放松一下,人才有持续前进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