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资讯
名称: 走进咨询室的“愤青们” 类别: 最新资讯
详细介绍:

    走进我们咨询室的青少年很多,其中不乏对现实不满、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愤青”。愤青(Angry Young Man),全称“愤怒青年”,指是在1990年代中后期成为流行词的,但其实“愤青”现象在历史上早已存在。“愤青”最早特指1960年代欧美左翼思潮中主张颠覆传统社会价值的叛逆青年。今天,“愤青”一词更多是指因对社会不满而思想偏激、情绪化,具有极端主义、民粹主义、反动言论和行为的青年。愤青现象普遍存在于当代青少年中,其实是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集中表现。

青少年逆反心理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的出现,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在青少年时期较为突出。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比较普遍,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等产生消极影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过激行为,甚至会危害家庭、学校及其社会。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一)对社会宣传的不认同

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学生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黑暗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否定

在现实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比如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绩。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三)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中学里,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在同学中拉帮结派被称为讲义气等种种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则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赞,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四)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对抗

持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主义、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等态度。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分析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过渡时期,大脑发育逐渐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分析、判断能力越来越强,眼界越来越开阔,思维方式和视角逐渐由简单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这些为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内部因素

1.争强好胜,表现欲强

随着青少年身心的不断发展,他们的自我表现欲望越来越强,希望取得好成绩,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以满足自己的自尊心。青少年虽然身心发育逐渐成熟,但心理承受能力却较差。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上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地方,这些不如意会给他们的情绪带来负效应。如果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他们的情绪会由失落慢慢演变成对身边同学的嫉妒、憎恨,对老师的反感、对抗,对所学科目产生厌倦心理。有一部分青少年则为了标新立异,显得自己与同龄人不同,彰显个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逆反心理。

2.好奇心强

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法国作家法朗士说过,“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但法国作家缪塞也说过,“对坏事的好奇心是一种可诅咒的毛病,是从一切不洁的接触中产生的”。可见,正确利用好奇心可以激发孩子学习探究的热情,对孩子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则可能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危害。由于青少年知识积累不够,生活经验不足,阅历又少,所以,许多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往往采取打压的方式,将自己认为正确的生活经验强压给孩子,希望他们少走弯路。而青春期的青少年自主意识在逐渐增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家长和老师强压式的忠告,往往采取置之不理、我行我素的应对方式。

3.独立意识增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也不断增强,不再愿意接受家长和老师的“保护”,希望像成人那样得到尊重,认为应由自己独立决定和管理自己的事情,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导采取回避行为,甚至会产生反感情绪。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家庭因素

1.幼年时缺乏父母的关心

当青少年还是孩子的时候,都有被家长或其他成人(如老师)关注和关心的需要,如果家长在孩子身上投入地精力非常有限,常常忽略孩子的感受,较少与孩子沟通,那么孩子可能感觉自己不被重视、不被关注、不被关心。此时,尚不能理性处理问题的孩子就有可能通过表现一些与家长相对抗的负面行为来获得家长的关注,自主意识很强的青春期孩子更是如此。


2.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心理学家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四种。

①权威型家长理性民主,对孩子有一定要求,又给孩子民主、平等的感觉;

②专制型家长独断转行,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

③放纵型家长则溺爱孩子,缺乏控制和合理要求。因此在放纵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则易表现自我控制能力差,认为犯了错误不会被批评,一旦家长想管教时,孩子就很不适应,因而出现逆反;

④忽视型家长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回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约束。因此在忽视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则可能感觉不被父母关注,可能通过逆反行为吸引关注。

权威型教养方式最为合理,可有效降低逆反心理发生的可能性。专制型教养方式下成长往往通过逆反来表达自己对家长绝对权威的不满。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应对


(一)理解孩子,相信孩子具备自我成长的潜能

如果孩子逆反,家长在分析孩子逆反原因后,要换位思考、尝试理解孩子。并且要相信孩子具有自我成长的潜能,要相信经过一定得引导和沟通,孩子一定会往积极地方向发展。

当孩子产生问题行为时,家长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对孩子大喊大叫甚至打骂,否则只会加重孩子逆反的心理。


(二)主动关爱孩子,积极沟通倾听

不论多忙,家长都应该多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在学校里、生活中的情况,遇到什么样的困扰等,既可以家长分析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也可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三)强化正面行为加强孩子积极转变

通过针对性的努力,孩子会有一些积极转变,慢慢表现出一些正向的行为。此时,家长一定要及时对孩子偶尔表现正向行为进行奖励和鼓励,以此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进而使其可以持续保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