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我们该如何认识“世事无常” | 类别: | 最新资讯 |
详细介绍: | |||
“两年前父亲突然去世给了我晴天霹雳,结果没过多久男朋友跟我分手。当我结交了新男友好不容易快要从这两件伤心事走出来时,新的男友突然也去世,给了我毁灭性的打击。在那一刻我觉得“人生如戏”,总是充满着悲剧。我禁受不住打击,只想着尽快了结自己。”一位来访者如此描述。 正所谓“世事无常,人生如戏”,生活总是充满着无数的意外,未来更是有无数的不确定性,生活中的所谓“日常”危机无时不刻不在出现,如亲人离世、恋爱和婚姻破裂、性虐待和家庭暴力、失业、过劳、疾病以及由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变化或转变所诱发的心理危机;独生子女个体差异、学业压力、职业未来规划、失业人数日渐增多等社会现象暴发的心理危机以及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问题,这些均属于心理危机。 一、心理危机及危机发展4个阶段 “心理危机”理论由心理学家凯普兰于1964年首次提出,该理论认为当一个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困难情境,即当他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承受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的四个阶段 凯普兰在他的危机理论中描述了危机反应的演变过程,他认为,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一般分4个阶段:冲击期、防御期、解决期和成长期。而处于危机中的个体要经历这4个阶段: 第一阶段 当一个人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突然出现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时,他内心的基本平衡被打破了,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开始体验到紧张。为了达到新的平衡,他试图用自己以前在压力下习惯采取的策略作出反应,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多半不会向他人求助,有时还会讨厌别人对自己处理问题的策略指手画脚。 第二阶段 经过前一阶段的努力和尝试,个体发现自己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未能奏效,焦虑程度开始增加。为了找到新的解决办法,个体开始试图尝试错误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在这个阶段中,当事人开始有了求助的动机,不过这时的求助行为只是他尝试错误的一种方式。需要指出的是,高度情绪紧张多少会妨碍当事人冷静地思考,也会影响他采取有效的行动。 第三阶段 如果经过尝试错误未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个体内心的紧张程度持续增加,并想方设法地寻求和尝试新异的解决办法。在这一阶段中个体的求助动机最强,常常不顾一切,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和对象发出求助信号,此时个体也最容易受到别人的暗示和影响。在这个阶段,当事人会采取一些异乎寻常的无效行动宣泄紧张的情绪,比如无规律的饮食起居、酗酒无目的的游荡等,这些行为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反而会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增加紧张程度和挫折感,并降低当事人的自我评价。 第四阶段 如果当事人经过前3个阶段仍未有效地解决问题。他很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个体会对自己失去希望和信心,甚至对整个生命意义发生怀疑和动摇。 二、心理危机干预 当危机不及时缓解或解决不当,会导致个体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功能失调,甚至可能导致个体精神崩溃或自杀。也就是说,危机干预强调干预的时间紧迫性和干预的效果,要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帮助人们恢复心理的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干预”。 近年来,我国的自杀人数不断上升,自杀率也越来越高。自杀可能伴随任何危机或创伤而来。强烈的失落无助、不知所措的茫然以及深刻的哀伤全部结合在一起,会引发自杀的可能。因此,危机干预一直是与自杀预防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心理危机干预等同于自杀预防。1957年被称为“美国自杀学之父”的施耐德曼和心理学家法布罗率先在洛杉矶建立自杀预防中心,为自杀者和既往自杀未遂者提供服务。由于大众对自杀预防有忌讳,故后来建立的相似机构倾向改称危机干预中心。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干预机构评估的研究表现,在自杀未遂与自杀的7项研究证实,心理干预或精神科干预确实有效。 因此,当个人的问题变成相当严重的危机时,专业的危机干预将有助于个体去尝试更好的解决方法。实际上,危机干预在较多情况下正是用于处理个体普遍性的生活危机。危机干预不仅为孤独者和绝望者提供有益的帮助,而且促使他们提高应对能力,在新的高度上解决问题,恢复心理平衡,并且实现个体的成长。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常用模式 心理危机干预还有几种常用的模式 ①平衡模式 该模式认为危机中的人通常处于一种心理和情绪的失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平衡模式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工作重点是稳住个体的情绪,而影响平衡状态的因素由对事件的知觉、情景的支持和应对机制。将他们从不平衡的情绪拉出来,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可以从改变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让个体的依赖关系使个体抵抗不安全感和强化个体的自我整合或提供个体以合适的应对机制。 平衡模式可能是最纯粹的危机干预模式,也是最可能被应用于危机起始阶段的模式。 ②认知模式 该模式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尤其是通过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通过获得思维中理性和自我强化的成分,人们能够控制自己生活中的危机。 处于危机中的人通常给予自己否定和扭曲的信息,导致个体情感的内部感知向越来越消极的方向发展,直到他们再也不相信在他们的情境中还存在着积极的成分。消极的、自我否定的对话和自以为对情境无能为力的认知会影响他们的行为。 认知模式认为危机干预工作的任务是通过练习和实践新的自我对话,使个体的思想变得更为积极,直到消极的、否定性的自我对话消失为止。这种模式适用于已经稳定下来的个体。 ③心理社会转变模式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加上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学到的知识的产物。因为人们和他们周围的环境总是不断的变化、发展和成长,他们的社会影响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危机可能与内部的心理和外部的环境都有关。基于这种模式的危机干预强调与个体的合作,评估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困难,并给出合适的解决办法。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危机不是一种单纯的内部状态,而是涉及个人以外的环境,例如朋友、家庭、社会地位、职业、宗教等,但影响心理状态的外部因素远不止这几个方面。对于某些类型的危机,除非影响个体的社会系统也在发生改变,个体适应了系统,或个体懂得这些系统的发展变化规律及他们如何影响个体对危机的适应,否则难以获得持续性的解决。与认知模式类似,心理社会转变模式最适合已经稳定下来的个体。 四、写在最后 生活中总有很多的“世事无常”,让我们措施不及,当个体的承受能力无法处理“世事无常”所带来的的心理危机,且个人长时间无法从中摆脱时,个体很有可能产生自杀倾向,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把心理危机干预等同于自杀预防。据统计,我国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为30万,自杀未遂的人数为300万,且该数据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当发现自身出现了心理危机时,我们必须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尽快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