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对社会出现的“躺平”现象,能一味批判吗? | 类别: | 最新资讯 |
详细介绍: | |||
最近“躺平”一词再一次冲上了热搜。在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白皮书有关情况及答记者问。 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称,作为网上一代的Z世代的青年,他们勇于表达,乐于分享,成为各大互联网平台的主流群体,那么面对在“躺平”和“内卷”之间挣扎的中国青年,他们该何去何从,共青团中央有何建议,如何支招? 对此,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召集人、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答复称:“最近几年,我们在媒体上也会经常看到“躺平”“佛系”,还有各种各样的词,对这些问题我们是非常关注的。” 针对国家高度重视的“躺平”现象,清华教授李锋亮曾经怒批躺平族,他认为躺平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不但对不起父母,更对不起亿万个努力工作的纳税人。 而CCTV主持人白岩松在谈及对躺平的看法时曾直言:“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工作到处随便找,然后一点压力也没有,然后只要喜欢的女孩,一追求就同意?不会吧!” “不会吧不会吧”出处 他们几位对“躺平”现象发表的言论,迅速在90后、00后群体中,引起轩然大波,引来了很多人的评论,其中不乏反对的声音。有人说他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站在社会最顶端的既得利益者来批判中层或底层的人,是典型的“何不食肉糜”;有人愤而回复说:“我已经在努力让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了,你凭什么这么说我?”也有人认为躺平是一种选择,奋斗很好,躺平也无罪。 针对“躺平”现象引发的争议,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躺平”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何谓“躺平” 躺平的定义: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与此相关的是躺平学,指的是放弃拼命工作攒钱焦虑伤身的生活,主动低欲望地生活的一种生活哲学。躺平学的兴起,源于贴吧“中国人口吧”里的一个贴子——《躺平即是正义》。 贴子的作者两年内几乎很少工作,并且非常低欲望地生活着,努力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哲学思考。 贴子中介绍躺平时,曾写到:“我可以像第欧根尼一样只睡在自己的木桶里晒太阳……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躺平现象也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比如,日本低欲望社会、英国的尼特族等。 躺平的一般表现: 不焦虑、不担心、不奢望,没有太多的需求,对生活没有什么想法和目标; 工作中,没有上进心、没有什么目标感、每天就是完成任务即可; 不恋爱,或恋爱不结婚,或结婚不生子,不愿意承担养育和照料孩子的压力; 在物质消费上也呈现低欲望的状态,赚钱赚得少,减少自己的消费。 躺平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 职场白领逃离生活压力较大的北上广,转身回到三四线的家乡,从此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高材毕业生没有选择光鲜高薪职业,而是选择了去当保姆、送快递等这样的工作; 大龄男女青年坚持不恋爱、不结婚,不买车、不买房,一个人挣钱一个人花。 二、“躺平”现象的心理分析 1.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该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给狗做实验的时候发现的。实验中,塞利把狗关在笼子中,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被电击时,狗只能在笼子中,没有办法逃脱。刚开始点击时,狗会产生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等反应......等多次实验后,将笼门打开再施以电击时,狗并不会选择逃出笼子,而是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后面,塞利格曼以人为对象,开展了一些相关研究。最后的实验结果证明,习得性无助现象在人的身上也会发生,当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反复经历失败时,就会对这件事情产生习得性无助。 从这种角度来看,“躺平”现象正是由于年轻人长期处于一种高压力,同时又没有办法解决的状态中,进而产生的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随着科技快速进步,社会快速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年轻人也面临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房价过高、婚嫁成本大、子女教育支出需要多、工作竞争压力大、男女比例失调、快节奏生活方式等。 这些给我们很多人,尤其是年轻的90后、00后,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挑战。我们看到,那些曾经在大城市奋斗的青年,他们曾经也怀着美好的理想,每天早出晚归,坐公交挤地铁,辛苦加班、努力工作。然而,每个月工资发下来,扣除了房租水电、其它生活开销之外,所剩无几。一年又一年,或者依旧是月光族,甚至要偿还各种贷款,即使情况好,存了那么几万或十几万,面对大城市的房价、面对结婚的巨大开支,生活又归于无望。继续坚持,身心已经俱疲,生活没有了希望,人就会慢慢进入到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2.心理补偿机制 当把别人的东西弄丢了,我们需要对他进行一些补偿。当我们把自己内心某部分得不到满足,我们也会有一种补偿动力。所谓“心理补偿机制”,指人们因主观或客观原因引起不安而失去心理平衡时,企图采取新的发展,借以减轻或抵消不安,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内在要求。我们看到,很多躺平族来自于00后、90后这样的年轻人,而反对躺平现象的人更多是80后、70后、60后等,两个群体的生活环境是很不一样的。90后和00后是在一个物质丰富、生活相对富足的环境下长大的。从这个角度上,他们是时代的幸运儿,而80后及更早出生的人,他们则出生在衣食不饱的艰苦环境下。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双面的,物质极大丰富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和幸福的同时,也衍生了很多其它的现象。 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学习压力的增大、孩子娱乐时间的大大缩减。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便是对此的一个写照。 电视剧《小舍得》剧照 所以,简单快乐生活的缺乏,便成为了很多90后、00后青少年内心的真实写照。缺失的部分,他们总是会想尽方法寻求补偿。于是,大学时代便成为了第一个补偿的阶段。相信对此,很多人都深有感触,很多孩子进入大学后都有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的感觉。所以,不少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不再像上大学前一样严格要求自己,他们开始放纵自我,“现在,我终于可以让自己放松下来,好好享受生活了!”然后,他们开始以“躺平”的态度和方式度过大学生活,当然也不否认,那些依旧奋斗的孩子也有很多。总之,大学成为了心理补偿的第一站。继大学之后,工作、甚至对待恋爱、婚姻,仍然会有这种补偿的痕迹,“何必让自己压力那么大呢,凡事慢慢来”。 所以,童年缺失的快乐无忧,需要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去补偿。于是,在这种心理补偿的心理机制下,躺平现象慢慢诞生。这种情况下,躺平便成为我们内在自我修复的一种方式,弥补好了,再启程。所以,这时候需要适当给自己一段特殊的时光,去修复自我的心灵。不过,如果弥补的躺平方式,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或许可以适当进行调整。 3.沉溺现象 躺平在某种程度下也是一种沉溺现象。他们沉溺的是什么呢?沉溺的是目前的流行娱乐方式,比如手机游戏、短视频、电视剧等这些方式。 这些方式是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很容易获得的一种娱乐方式,而且源源不断地进行更新,不定期就上市的新款游戏、每天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的短视频、满足各类人群情感需求的电视剧等等。 通过这种“及时行乐”的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一种情绪释放的快感。这种快感,释放了我们生活中的紧张和压抑,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解压的方式。但是,当我们只是通过这些方式来宣泄和释放情绪的话,很多问题也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我们解决起来就越来越困难。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相比较去费尽心力解决问题,还不如选择最容易最舒服的方式满足自己,享受生活,躺平下来。选择躺平方式来面对生活的年轻人,其中一部分人可能是这样的原因。如果是因为不愿意面对生活的烦恼,用其它的方式来回避困难,这种躺平的方式会让人们越来越失去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回避解决不了问题,各种情绪的出现,需要我们去觉察和面对。当我们没有办法面对生活的挫折或者内心的创伤时,我们可以选择其它的方式,比如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三、我们对“躺平”的看法 面对“躺平”现象,我们反对那些“何不食肉糜”的言论,发表这些言论的人很明显缺少“共情”。作为社会金字塔顶端的那部分,他们无法设身处地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思考他们面对的“艰难”和“痛苦”,自然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躺平”。 那么回到“躺平”本身,难道“躺平”就真的是一无是处、无可救药了吗?躺平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次生现象,我们不否认“躺平”现象会阻碍社会进步,毕竟在“躺平”群体中存在一小部分“啃老族”,但是依然有不少年轻人的“躺平”带着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他们虽然对社会现实的感觉无奈和无助,对他们来说“躺平这只是暂时的逃避,逃进心理的舒适区慢慢积蓄力量,为了以后重新再来。对他们来说,“躺平”只是权宜之计,是他们系统性恢复的过程,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帮助。因此我们更应该对其给予理解与同情,而不是一味批判。无论是怎样的原因,或躺、或坐、或站、或跑,都是每个人生活的一种选择态度,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尊重他人的生活选择。对于躺平生活的人,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本文,探索下自己目前“躺平”状态更多是上述哪种情况更多,这会是了解自己的一个机会,也会为未来增加更多的可能性。而针对“躺平”现象,国家也给出了答案与对策。 转自团中央发言: 第一,我们发现,真正“躺平”的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近几年,我们对当代青年的精神素养等方面进行了多次的调研,当代青年的主流观点,仍然是他们相信成功主要靠个人努力奋斗才能够得来,绝大部分青年对于未来是乐观的。所以我们认为,青年口头语中的这种“躺平”“佛系”,更多还是缓释压力的调侃和情绪的表达。 第二,国家高度重视解决“躺平”“佛系”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尽管绝大多数青年不会真正的“躺平”和信奉出世生活,但在我国特有的人口结构和比较激烈的人才竞争的环境下,当代青年面临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又大又现实。遇到人生的重大抉择,青年表现出迷茫和困惑,有的时候会丧失方向感,感觉使不上力气,这种现象过去也或多或少存在。这些年,国家在政策上加大了解决青少年教育、就业和婚恋、育幼等方面难题的力度,帮助青年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第三,我们期待全社会更加关心和关爱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和精神素养。确实,也有少部分的青少年长期陷于负面情绪,时间长了就变成“茧房”里的人了。受各种原因的影响,缺少奋斗精神和家庭责任、社会责任意识,有的逃避现实,幻想轻轻松松能够成就事业。这些都是不现实的,也需要全社会创造好的环境去加强引导。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少年的人生箴言,我们都要好好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