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一本看不完的书 | 类别: | 最新资讯 |
详细介绍: | |||
回到家捧起一本书想要读完,前前后后翻了一两个月,却一直停在那100来页的位置不再动弹。那么是什么拦住了我看书的进度呢?我发现,当我开始翻书时,总会有其他事情分散了我的注意力,要么使我看书时分心,要么干脆使我看书的过程完全停下。久而久之,“看完书”这件事成了我每天都要面对的一项任务。而当我把它当做任务的时候,我也渐渐厌烦了“看完书”这个似乎完不成的任务......于是乎,这本薄薄200多页的书终究是没能看完。 笔者一直是非常喜欢看书的,然而为何我却在这本薄薄的书上“折戟”?是什么让我选择分心甚至停下了看书的进度呢?我想可能是“及时行乐”的心理。 一、一时行乐一时爽,一直行乐一直爽? 及时行乐就是去做当下让自己快乐和兴奋的事。有些人要为自己未来打算,要为首付攒钱,发了工资除了必要的开支,其他的钱都存下来。 有些推崇及时行乐的人,工资发下来,就优先拿去买游戏装备,去买个奢侈品包包,去买新一期的名牌衣服。 后面这一类人认为:赚钱就是为了花,花出去才是钱,不花就只是纸。今朝有酒今朝醉,这就是及时行乐。 比如某人这个月工资3500,用在1700还了房贷,1500满足日常温饱,剩下的300供自己享受生活。 及时行乐做这些高兴的事,肯定让人着迷甚至上瘾。因为这些行动的过程中会产生让你快乐的多巴胺,会增加我们的肾上腺激素,让我们变得更加兴奋,脑子里深深刻下了这种感觉,无法再忍受平常毫无波澜、节衣缩食的日常生活。 但是及时行乐一时爽,一直行乐悔恨长。很多年轻人追求名牌包包、名牌衣服,网红店铺打卡这些,其实都只是一时的欢愉,特别是本来家庭条件不允许自己这样去挥霍的,这样短暂的刺激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花钱的一瞬间很刺激,发到朋友圈里受到别人的赞扬满足了虚荣心业很爽,但是之后就是无尽的空虚。 这就是消费主义的陷阱——它用每个人身上的商品来代表定义一个人,这样的观念和我们的普世价值观矛盾,我们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本应是看这个人为社会和别人做出了什么贡献,付出了什么。 二、为什么会推崇及时行乐? 1.多巴胺作祟 多巴胺大概是最为大众所熟知的神经递质。可能很多知道多巴胺的人都不一定知道神经递质这个词。人的大脑由大量神经细胞组成,细胞之间通过触手连接,形成无比复杂的网络,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通过神经网络内不同细胞的激活体现的。神经细胞之间需要互相影响,互相通信。通信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电,一种是用特定的化学分子。这些化学分子就被统称为神经递质,多巴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被人熟知的多巴胺有各种名号:爱情分子,快乐分子,欲望分子等等。但在《贪婪的多巴胺》这本书的题目,称它为 The Molecule of More:“还要”分子。 近与远,未来与当下脑科学研究者喜欢二分法。有人把脑分为快系统和慢系统;有人把脑分为“外求”系统和“内观”系统。在这里我们提到了另一种二分:近与远。 圈内的是“近体”的,自己可以把控的,代表着现实;圈外是“远体”的,无法控制的,代表着未来。对应到时间,圈内是即时的,当下的,圈外是远景的,未来的,可能的。大脑对这两个世界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多巴胺属于圈外。因此,“多巴胺不是快乐分子,它是预期分子”,它面向未来,永远想要更多,它不受道德约束,过度激发的多巴胺会控制内疚感,它就是你内心的女巫,内心的麦克白夫人。它是: 多巴胺喜欢预期而不是结果。研究表明,在准备食物,计划进食的过程中,比真正进食中大脑释放更多的多巴胺。大概就是多巴胺造成了“偷不如偷不着”。对目标的渴望,比达到目标更让人精神振奋。而多巴胺最喜欢的是“惊喜”。 按心理学家的定义就是:“正性奖赏预测误差”。就是说意外获得奖赏,或者获得比预期大的奖赏,多巴胺神经元最为活跃。为什么新鲜感如此吸引人,为什么赌博如此吸引人,为什么人会成瘾,大概多巴胺都脱不了干系。 如果只有多巴胺驱动恐怕这个世界会变得很疯狂。幸亏世界不是如此运作的,我们大脑中也有很多别的分子管圈内的事。比如血清素等等,相对于多巴胺是未来分子,这些可以被称为:“当下”分子。它们让我们看到自己拥有的而不是想要的,让我们产生幸福感和平静感。多巴胺让我们抬头看,往前看,当下分子让我们低头看,看自己。很多心理自助书的主题是“活在当下”,就是为了对抗这个,疯狂激发你多巴胺的时代。 2.年轻人看不到希望 中国的90后在以前总被说是垮掉的一代,其实90后是非常迷茫且不容易的一代:出生的时候计划生育,童年就已经缺乏兄弟姐妹一起成长的乐趣;长大的路上又面对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高考;走入社会之后还有各种996,各种最难求职潮,吃点东西也可能遇到地沟油,遇上天气不好那几天呼吸也有雾霾...... 特别是在大城市里工作的白领们,看似每天光鲜亮丽,其实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很远,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加班。没有对象,凭现在的工作这辈子也买不起房.....日本曾经和我们相似,很多人就进入了低欲望生活,不谈恋爱,不出门,没有期待也不会失望。 在这样的生活下,年轻人很容易压抑,也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很容易就推崇及时行乐。给自己的苦涩看不到头的生活里带来一点甜,才让生活有点乐趣和盼头。这样想无可厚非,但是这一点甜和及时行乐的内容不应该完全放在物质上,正是消费主义和商业化时代造成了这样的生活。快乐应该建立精神和物质条件的平衡之上。 3.任由“本我”的堕落 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三部分“自我”互相制衡,而不是像野兽那样只有基本的生理欲望。推崇及时行乐的人,“本我”压制住了其他两方面,仍由自己心中的欲望发展,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人很多时候觉得痛苦,都是因为自己的现实满足不了欲望。但欲望是无止尽的,如果你放任它膨胀,你总会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三、及时行乐的警醒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你从来不对自己生活进行规划和安排,你会发现等事情来临的时候,自己会多么捉襟见肘。仓促之下,人就会不理智,也就催生了现在的这么多的贷款、网贷,其结果往往都是悲剧。因为自己及时行乐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去贷款,去赌博,一次又一次,甚至坑自己身边的朋友和亲人。 及时行乐其实就是人性的贪婪,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换了一个好听的名字。 如果没有做过就放弃,没有拼搏就说阶级固化,这样的人生再怎么行乐,也没有意义。因为及时行乐带来的欢愉都是短暂的,片刻的。 你没有体验过坚持不懈终于达成目标的欣喜,没有体验过追了很久的女神对你倾心的满足,也没有体验过职场上运筹帷幄的权利感,这些也是欲望,但是是长久的、可持续的,经过你努力之后得到的,这才是你人生的活力之源。 ———————————————————————————————————————————— |